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许婧)《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培成、丁设》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在上海成长的两代艺术家张培成和丁设同台炫技,形成传统与创新、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对话。
12月9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培成、丁设》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1948年出生的张培成,成名颇早。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此番展出的张培成代表作品,其中近六成为新作。对于参加此次展览的初衷,张培成揶揄自己道:“我老了,容易有惰性,这个展览会迫使自己去画一批新作品。”此次展览,他带来了最新的两个系列《洪荒世界》和《绚烂》。
“展览很有意思,也很有学术意义。”张培成说:“之前一直在画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主题,展出后反响也蛮好的。这个展览我想从创世神话出发,再延伸出去。新冠疫情期间我看了《人类简史》,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就想,要么画这个吧。”
但他强调自己“喜欢求变,但不喜欢突变”。张培成坦言:“一个艺术家,他肯定必须要有一个定位。这个坐标总归是在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上。对我来说,时间上,必须是当代的;空间上,必须要是中国的,而且还必须是我自己的风格。一个清醒的艺术家始终要把这个三点‘坐标’好,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合适‘定位’。”
对于“海派名家”的美誉,张培成说:“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海派画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保守。他们抱着开放的心态,又是在上海这样一块很开放的土地上,纷纷闯出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上海以包容的心态欢迎和容纳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
“70后”丁设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居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他便是青年时期来到上海,逐渐成长为海派艺术名家的。在他看来,海派文化具有融合的包容性。“艺术家个体的丰富性是上海的突出优势。我有幸在这个城市生活、学习、工作,感受这个城市的艺术风气和氛围。在上海生活的外来艺术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被这个地域的文化而吸引,逐渐形成了一种海派表达样式。”
丁设此次展出的作品类型丰富,包括绘画、装置、手稿以及数字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大尺寸作品,最大的可以达到十来米的高度。
图为展览现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近年来,丁设致力于抽象符号表现和东方文化书写。他认为,东方人的审美方式跟西方人不太一样,同样画抽象绘画,线和点的运用就不太一样,体现出来的情绪和视觉也就不一样。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以西方审美主导的抽象领域建立起东方文化的表达语系。
和张培成致力于“突破”自己类似,丁设每一天都在努力“让自己在创作上变得更加陌生”。他说,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
展览出品及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教授说,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祥地,凝聚了红色基因、江南文化和海派胸怀,置于当代文化语境,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和良好的艺术生态,如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五年计划正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刘海粟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初步探索尝试。
观众在观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据介绍,本次展览也是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的“第三波”。此前,该系列展已陆续推出杨正新与王劼音、张雷平与何曦的双人展,均取得了不俗反响。未来也将更加重视展陈方式的变化和大众传播推广,将展览与美术馆空间运营、与艺术教育和国际艺术交流建立联系,深描并刻画海派文化土壤中的当代艺术叙事体系,尝试破圈层与“80后”“90后”“00后”艺术家协同创作,保持海派艺术的持续活力。
如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明杰教授说,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但艺术不是被动地“随时代”,更应该是呼应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时代。这正是海派双人展系列选择艺术家的重要标准。
本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展览将展至12月24日。(完)
中新网雅加达12月10日电 (记者 李志全)印度尼西亚中国商会总会2023年会员年度大会9日晚在雅加达举行,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印尼中国商会总会总主席张朝阳、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张锦雄,印尼国企部、工业部、海洋与投资统筹部等有关部门嘉宾,以及会员企业代表等400人与会,共叙友情、共话发展。
中国驻印尼大使陆慷致辞。李志全摄

陆慷代表中国驻印尼使馆表示祝贺。他说,今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尼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10年春华秋实,中印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样板。

数据显示,2022年,中印尼两国贸易额同比增长20%,接近1500亿美元,中国对印尼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60%,达82亿美元。中国连续10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连续7年位列印尼前三大外资来源地,两国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投资合作跨越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融,实现相互成就。
陆慷表示,作为在印尼中资企业的领头羊,印尼中国商会总会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中印尼关系将更加紧密,双边贸易合作和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拓宽。中印尼经贸合作走深走实,商会大有可为。他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商会总会继续坚持服务宗旨,努力建设成为会员企业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沟通政府的桥梁;抱团取暖、团结互助的集体;树立中企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
印尼中国商会总会总主席张朝阳致辞。李志全摄

据张朝阳介绍,2023年度,印尼中国商会总会新增会员企业63家,会员总数近400家,成为中国在海外的最大、最规范、最有影响力的商协会之一。他在致辞中代表印尼中国商会总会表达了三种情谊:感恩之情、寄望之情、祝福之情。
“中资企业是中印尼两国合作共赢的一粒种子,如今已深深扎根印尼这片充满活力和高速发展的热土,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张朝阳说,未来,印尼中国商会总会将更加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谱写印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为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张锦雄致辞。李志全摄
张锦雄在致辞中表示,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各类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投资热土”。近年来,印尼与中国的合作更加全面和深入,印尼中国商会总会作为促进中资企业沟通与合作的桥梁,作为落户印尼的中资企业的“大家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张锦雄说,不少中资企业来到印尼,不仅在业务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的产业水平,展现了中资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和形象,为中印尼友好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希望印尼中国商会总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推动中印尼两国商界的更深层次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