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2月10日电 题:黄山贡菊:高山傲霜枝 入饮润心田
初冬时节,在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一带,漫山遍野的黄山贡菊依然莹白绽放,淡淡幽香萦绕山谷。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的黄山贡菊花瓣洁白、花蒂青绿,这是高山贡菊独特的天然花色。
11月17日,在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一带,漫山遍野的黄山贡菊莹白绽放。张强摄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国人自古就有菊花情结,将菊与梅、兰、竹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北宋文豪苏轼在《赠刘景文》诗中,就曾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来勉励好友保持气节、乐观向上。
眼下中国大雪节气已过,黄山贡菊采摘进入收尾阶段。地处北纬30度线的皖南山区,适宜的海拔高度、气候与土壤酸碱度,成就了霜冷露白中的黄山贡菊。据安徽省级非遗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齐介绍,歙县种植和加工黄山贡菊始于北宋末年,因在清代作为贡品而得名。
11月17日,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村民在山坡采摘黄山贡菊。张强摄
王齐说,黄山贡菊采摘和制作都十分讲究。采花时以特制竹筐盛放,鲜花朵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晾干,然后进行烘烤。“烘焙是整个制菊环节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环。传统烘焙用的是炭火,随着科技发展,炭火烘焙渐渐被烘干机所替代,但炭火烘焙的效果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据王齐介绍,歙县至今保留着黄山贡菊的传统炭火烘焙方式——以薪炭为燃料,用炉灰厚薄作调温,靠手感判温度高低,凭感官断花色、香气等品质。成品黄山贡菊花朵以“色白、蒂绿、花心小、质柔软、气芳香、均匀不散朵”为佳。
11月17日,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村民在查看黄山贡菊烘焙效果。张强摄
午后沏一杯黄山贡菊茶,是许多徽州人冬日的“打开方式”。黄山贡菊茶汤色澄明晶亮、微微淡黄、清澈无杂质。细品之,口感滑腻,有淡淡清甜回甘,香气淡雅自然。
“中国四大名茶,黄山占其三,但我偏爱黄山贡菊。”歙县棠樾村是皖南第一“华侨村”,漂泊海外多年的村民郑仕福说,一杯黄山贡菊,最解思乡之情,而每次回家乡,海外的朋友都会托他“代购”一些黄山贡菊。
除单独泡饮外,黄山贡菊还是个“百搭王”,可与枸杞、红枣、金银花等其他食药材一起搭配。如今,黄山贡菊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类别的90多个产品,包括菊胎盘胶囊、贡菊枇杷茶、贡菊阿胶糕、贡菊鲜花饼等。
药食同源是黄山贡菊的最大特色。作为道地药材,它具有疏风散热、清凉解毒、养肝明目等多种药理作用和养生价值。根植于徽文化的新安医学始于宋代、流传至今,其许多经典养生名方都以黄山贡菊入药。
“新安医学的桑菊饮、五味消毒饮等都是中医常用经典名方,菊花为主药之一。”王齐告诉记者,长期中医临床发现,黄山贡菊不仅能平肝、清肝,还能养肝。

11月17日,安徽省歙县北岸镇金竹村的黄山贡菊盛开。张强摄
冬季是吴雅裕最忙碌的季节。他是歙县黄山贡菊行业协会会长,也是歙县雅氏茶菊精制厂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与工人们一起忙着贡菊的晾晒、烘焙、打包。
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徽商的集散地,黄山贡菊也随之销往各地。据吴雅裕介绍,明清时期,徽商通过徽州古道或沿着新安江,将黄山贡菊运到江浙地区,再经销到中国各地,有的经沿海城市远销海外。
“过去运输条件差、时间长,没有冷链保鲜技术,徽商就将干贡菊压成菊砖,用油纸包裹,再在四周用石灰围起来,起到保鲜、防潮的作用。”吴雅裕说,“黄山贡菊近年来也非常受海外市场的欢迎,我们出口的产品主要销往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完)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一以贯之,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蓝图落地
“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调研,谈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时如是强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无论是“八八战略”引领之江大地蝶变,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推进,都得益于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工作原则与思想方法。这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特色,也为推动当前工作提供了饱含哲学意蕴的方法论。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多次提及这一思想。10月在江西,他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形象作比:可能有的路是捷径、有的路远一点,但只要坚持走,都会走到底,就怕来回来去改路线,什么时候能走到头?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他叮嘱“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朴实的话语,生动的比喻,道出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方能将宏伟蓝图化为美好现实的深刻道理。
“吾道一以贯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一道理,既体现在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中,也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里。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还是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得益于驰而不息的实干笃行。
政贵有恒。在《之江新语》中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在《摆脱贫困》中强调“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重要性;谈及作风建设,要求“必须抓常、抓细、抓长”;谈及改革开放,强调“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谈及文物保护修复,指出“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谈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理念贯穿始终,执政为民初心从未改变。
一以贯之,要有不随物流、不为境转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一张张五年“施工图”,一棒接着一棒跑,中国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进而迎来强起来的奇迹。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机遇和挑战并存。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需要战略定力、历史耐心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一以贯之,要有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进取意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无论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是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无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闯“无人区”,还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攻坚克难、逆流而上,奋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以贯之,要有求真务实、笃行不怠的实干精神。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十年间,50多次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次数最多的精神之一,就是“钉钉子”精神。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扎实行动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都需要脚踏实地,积跬步以成千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蓝图必将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