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记者 许婧)《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培成、丁设》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在上海成长的两代艺术家张培成和丁设同台炫技,形成传统与创新、抽象与具象的艺术对话。

12月9日,《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培成、丁设》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1948年出生的张培成,成名颇早。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此番展出的张培成代表作品,其中近六成为新作。对于参加此次展览的初衷,张培成揶揄自己道:“我老了,容易有惰性,这个展览会迫使自己去画一批新作品。”此次展览,他带来了最新的两个系列《洪荒世界》和《绚烂》。
“展览很有意思,也很有学术意义。”张培成说:“之前一直在画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主题,展出后反响也蛮好的。这个展览我想从创世神话出发,再延伸出去。新冠疫情期间我看了《人类简史》,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就想,要么画这个吧。”
但他强调自己“喜欢求变,但不喜欢突变”。张培成坦言:“一个艺术家,他肯定必须要有一个定位。这个坐标总归是在一个时间和一个空间上。对我来说,时间上,必须是当代的;空间上,必须要是中国的,而且还必须是我自己的风格。一个清醒的艺术家始终要把这个三点‘坐标’好,才能找到自己的最合适‘定位’。”
对于“海派名家”的美誉,张培成说:“程十发先生说过,海派无派。海派画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保守。他们抱着开放的心态,又是在上海这样一块很开放的土地上,纷纷闯出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上海以包容的心态欢迎和容纳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
“70后”丁设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居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他便是青年时期来到上海,逐渐成长为海派艺术名家的。在他看来,海派文化具有融合的包容性。“艺术家个体的丰富性是上海的突出优势。我有幸在这个城市生活、学习、工作,感受这个城市的艺术风气和氛围。在上海生活的外来艺术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被这个地域的文化而吸引,逐渐形成了一种海派表达样式。”

丁设此次展出的作品类型丰富,包括绘画、装置、手稿以及数字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大尺寸作品,最大的可以达到十来米的高度。

图为展览现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近年来,丁设致力于抽象符号表现和东方文化书写。他认为,东方人的审美方式跟西方人不太一样,同样画抽象绘画,线和点的运用就不太一样,体现出来的情绪和视觉也就不一样。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以西方审美主导的抽象领域建立起东方文化的表达语系。
和张培成致力于“突破”自己类似,丁设每一天都在努力“让自己在创作上变得更加陌生”。他说,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新鲜的,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
展览出品及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教授说,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祥地,凝聚了红色基因、江南文化和海派胸怀,置于当代文化语境,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和良好的艺术生态,如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五年计划正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刘海粟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初步探索尝试。

观众在观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供图
据介绍,本次展览也是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的“第三波”。此前,该系列展已陆续推出杨正新与王劼音、张雷平与何曦的双人展,均取得了不俗反响。未来也将更加重视展陈方式的变化和大众传播推广,将展览与美术馆空间运营、与艺术教育和国际艺术交流建立联系,深描并刻画海派文化土壤中的当代艺术叙事体系,尝试破圈层与“80后”“90后”“00后”艺术家协同创作,保持海派艺术的持续活力。
如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明杰教授说,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但艺术不是被动地“随时代”,更应该是呼应时代,引领时代,创造时代。这正是海派双人展系列选择艺术家的重要标准。
本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承办,展览将展至12月24日。(完)

中新网通化12月10日电 (高龙安)白色的雪道组成巨大的“人”字,从山顶“写”到山腰,不同肤色的雪友在苍松翠柏间畅享滑雪的乐趣。

10日,中国通化·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暨滑雪比赛正式结束。在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中外来宾共同探讨冬季运动产业合作和未来发展前景;约80位中外选手参加滑雪比赛,完成了2023—2024年雪季吉林省国际滑雪比赛的开门首秀。

12月9日,奥地利高山滑雪选手在通化参加比赛。高龙安 摄
吉林是中国冰雪运动大省,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同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通化是新中国滑雪运动的摇篮,当地坐落着新中国第一座高山滑雪场,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第一位亚洲滑雪冠军,冰雪资源得天独厚。
来自奥地利的丽莎(音译)参加了单板滑雪项目的比赛,动作行云流水。她表示,吉林的滑雪场建筑和设备普遍较新,运动体验感很好。

丽莎在家乡滑雪时,常与亲朋一同聚餐、狂欢,她喜欢这种氛围,建议中国的雪友也可以尝试。她认为,眼前这座滑雪场有足够的魅力和潜力,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商务副参赞尚曼恩站在赛场边,一边喝热红酒暖身,一边挥手为选手们加油。
尚曼恩多次到访吉林,力推贸易发展。她指向山顶说,这里的索道就是由奥地利企业提供的,又指了指周围,“很多游客在使用奥地利品牌的雪具。”
“尽管中国在冬季运动的某些项目上起步较晚,但其追赶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尚曼恩表示,奥地利企业和协会与中国冬季运动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愿意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

12月8日,中外来宾参加中国通化·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暨滑雪比赛开幕式。高龙安 摄
此行,奥方带来多家企业参会,主营门禁闸机等产品的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总经理徐忆声表示,他们在吉林有8家大客户,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与更多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促成合作。
Peter Schott是奥地利运动品牌Head的国际销售总监,在他看来,中国的雪场数量快速增长,设施已经和国际接轨,这是一大利好信号,他对未来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通化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山表示,近年来,奥地利与吉林省多个地区在冰雪、教育、文化等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7月,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到奥地利开展经贸活动,加深在冰雪、医药、葡萄酒等领域的交流,双方不断推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务实合作。
奥地利驻华大使利肯表示,约有650家奥地利企业在中国设立了900多家子公司,投资总额约30亿欧元。中国已成为奥地利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以及奥地利在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庆祝此次活动之际,我们不仅要珍惜滑雪带来的愉悦体验感,也要珍惜奥地利和吉林之间持久的友谊和经济合作。”利肯说。(完)